嬰兒腸道菌群來自母體多個部位
以往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huán)境中細菌的影響。近日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張和平教授團隊承擔的“母嬰間菌群的傳遞機制及關聯(lián)性研究”,破解了母嬰間菌群傳遞機制,或將重新定義和解釋人體腸道微生物的起源問題。
研究團隊采用三代測序與微滴式數(shù)字PCR(聚合酶鏈式反應)相結合的技術,以41對母嬰志愿者胎糞、母親糞便、羊水、產道液體、母乳和母親唾液樣品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胎糞和羊水、產道液體、母乳的菌群相似程度顯著高于與其他母親源樣品的相似度,這表明早期嬰兒的腸道菌群結構與分娩前的生存環(huán)境(羊水)和分娩過程中暫居環(huán)境(產道)中的菌群結構密切相關,胎兒可能會在子宮中通過吞咽羊水獲得最初的母親源微生物。
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乳桿菌屬在自然分娩嬰兒胎糞中的絕對含量顯著高于剖宮產分娩的嬰兒。這表明不同分娩方式影響嬰兒早期腸道中乳桿菌的定植,這可能與自然分娩過程中嬰兒接觸了母親產道,從而與之發(fā)生了菌群傳遞有關。
該項研究揭示和證明了嬰兒胎糞微生物來自多個母體部位,其中羊水微生物群對胎糞微生物群的貢獻最大,這為深入了解人體腸道微生物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參考。(明文)
責編:盧智彬
來源:中國婦女報